r语言聚类分析:k-means和层次聚类

聚类分析算法很多,比较经典的有k-means和层次聚类法。

由Kaizong Ye,Coin Ge撰写

k-means的k就是最终聚集的簇数,这个要你事先自己指定。k-means在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中算是相当简单的 。

k-means聚类分析算法

基本过程如下:

×


所谓聚类,就是将相似的事物聚集在一 起,而将不相似的事物划分到不同的类别的过程,是数据分析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。比如古典生物学之中,人们通过物种的形貌特征将其分门别类,可以说就是 一种朴素的人工聚类。如此,我们就可以将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信息,简化为少数方便人们理解的类别,可以说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。

      在数据分析的术语之中,聚类和分类是两种技术。分类是指我们已经知道了事物的类别,需要从样品中学习分类的规则,是一种有指导学习;而聚类则是由我们来给定简单的规则,从而得到分类,是一种无指导学习。两者可以说是相反的过程。

      网上关于聚类算法的资料很多,但是其实大都是几种最基本的方法,如K-means、层次聚类、SOM等,以及它们的许许多多的改进变种。这里,我就来讨论一下这些聚类算法,对它们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估。因为内容有点多(其实主要是图占位置……),所以准备分几次来完成。

基本测试

0、测试数据集

在介绍这些算法之前,这里先给出两个简单的测试样品组,下面每介绍完一个算法,可以直接看看它对这两个样品组的聚类结果,从而得到最直观的认识。

下图就是两个简单的二维样品组:

    1)第一组样品属于最基本的聚类测试,界线还是比较分明的,不过三个cluster的大小有较明显差异,可以测试一下算法对cluster size的敏感度。样品总共有2000个数据点

     2)第二组是典型的甜甜圈形。使用这样的测试组主要是为了考察算法对cluster形状敏感度。共有1500个数据点。

 

 

对于这样的两个样品组,人类凭肉眼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它们应该分为三个cluster(特别是我还用颜色做了区分……),但对于计算机就不一定了,所以就需要有足够优秀的聚类算法。

1、相似性度量

    对于聚类,关键的一步是要告诉计算机怎样计算两个数据点的“相似性”,不同的算法需要的“相似性”是不一样的。

比如像以上两组样品,给出了每个数据点的空间坐标,我们就可以用数据点之间的欧式距离来判断,距离越近,数据点可以认为越“相似”。当然,也可以用其它的度量方式,这跟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有关。

2、层次聚类

     层次聚类,是一种很直观的算法。顾名思义就是要一层一层地进行聚类,可以从下而上地把小的cluster合并聚集,也可以从上而下地将大的cluster进行分割。似乎一般用得比较多的是从下而上地聚集,因此这里我就只介绍这一种。

     所谓从下而上地合并cluster,具体而言,就是每次找到距离最短的两个cluster,然后进行合并成一个大的cluster,直到全部合并为一个cluster。整个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树结构,类似于下图。

     那 么,如何判断两个cluster之间的距离呢?一开始每个数据点独自作为一个类,它们的距离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。而对于包含不止一个数据点的 cluster,就可以选择多种方法了。最常用的,就是average-linkage,即计算两个cluster各自数据点的两两距离的平均值。类似的 还有single-linkage/complete-linkage,选择两个cluster中距离最短/最长的一对数据点的距离作为类的距离。个人经 验complete-linkage基本没用,single-linkage通过关注局域连接,可以得到一些形状奇特的cluster,但是因为太过极 端,所以效果也不是太好。

     层 次聚类较大的优点,就是它一次性地得到了整个聚类的过程,只要得到了上面那样的聚类树,想要分多少个cluster都可以直接根据树结构来得到结果,改变 cluster数目不需要再次计算数据点的归属。层次聚类的缺点是计算量比较大,因为要每次都要计算多个cluster内所有数据点的两两距离。另外,由 于层次聚类使用的是贪心算法,得到的显然只是局域最优,不一定就是全局最优,这可以通过加入随机效应解决,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。

聚类结果

    对样品组1使用average-linkage,选择聚类数目为4,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。右上方的一些异常点被独立地分为一类,而其余的数据点的分类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。

 

     如果选择聚类数目为5,则是下面的结果。其中一个大的cluster被分割,但没有出现均匀分割的情况(比如K-means),只有少量的数据点被分离,大体的分类还是比较正确的。因此这个算法可以处理大小差别比较大的聚类问题,对cluster size不太敏感。

       如 何确定应该取多少个cluster?这是聚类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对于层次聚类,可以根据聚类过程中,每次合并的两个cluster的距离来作大概 判断,如下图。因为总共有2000个数据点,每次合并两个cluster,所以总共要做2000次合并。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后期合并的两个cluster的 距离会有一个陡增。假如数据的分类是十分显然的,就是应该被分为K个大的cluster,K个cluster之间有明显的间隙。那么如果合并的两个小 cluster同属于一个目标cluster,那么它们的距离就不会太大。但当合并出来K个目标cluster后,再进行合并,就是在这K个 cluster间进行合并了,这样合并的cluster的距离就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突变。当然,这是十分理想的情况,现实情况下突变没有这么明显,我们只 能根据下图做个大致的估计。

对于测试样品2,average-linkage可谓完全失效,这是由于它对“相似性”的理解造成的,所以只能得到凸型的cluster。

      总体而言,像average-linkage这样的算法还是比较稳定的,可以大致地判断聚类数目,聚类效果也不错,在数据量比较小的时候可以使用。

3、K-means算法

     K-means是更为常用的聚类方法之一,尽管它有着很多不足,但是它有着一个很关键的优点:快!K-means的计算复杂度只有O(tkn),t是迭代次数,k是设定的聚类数目,而n是数据量,相比起很多其它算法,K-means算是比较高效的。

     K-means的目标是要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cluster,找到这每个cluster的中心,并且最小化函数

     其中就是第i个cluster的中心。上式就是要求每个数据点要与它们所属cluster的中心尽量接近。

      为了得到每个cluster的中心,K-means迭代地进行两步操作。首先随机地给出k个中心的位置,然后把每个数据点归类到离它最近的中心,这样我们就构造了k个cluster。但是,这k个中心的位置显然是不正确的,所以要把中心转移到得到的cluster内部的数据点的平均位置。实际上也就是计算,在每个数据点的归类确定的情况下,上面函数取极值的位置,然后再次构造新的k个cluster。这个过程中,中心点的位置不断地改变,构造出来的cluster的也在变化(动画请看这里)。通过多次的迭代,这k个中心最终会收敛并不再移动。

         K-means实际上是EM算法的一个特例(关于EM算法,请猛击这里和这里),根据中心点决定数据点归属是expectation,而根据构造出来的cluster更新中心则是maximization。理解了K-means,也就顺带了解了基本的EM算法思路。

        实际应用里,人们指出了很多K-means的不足。比如需要用户事先给出聚类数目k,而这个往往是很难判断的;又如K-means得到的是局域最优,跟初始给定的中心值有关,所以往往要尝试多个初始值;总是倾向于得到大小接近的凸型cluster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 K- means算法相比起上面提到的层次聚类,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,那就是它需要数据点的坐标,因为它必须要求取平均,而层次聚类实际上并不需要坐标数据,只 需要知道数据点之间的距离而已。这也就是说K-means只适用于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数据点相似性的情况,因为如果采用非欧距离,那么也不能通过简单的平 均来得到cluster中心。

聚类结果

       取 k=3,K-means对样品组1聚类得到下面两张图。为什么是两张图呢?正如前面所说,K-means的聚类结果跟初始中心选择有关,而不是所以的初始 值都能保证聚类成功的,下面第二张就是失败的例子。另外由于K-means总倾向于得到接近大小的cluster,所以可以看到两个小的cluster对 大cluster的“入侵”。

 

对甜甜圈样品组,K-means也是完全没辙。

   从 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,K-means的聚类效果确实不是很好。用户如果选择了不正确的聚类数目,会使得本应同一个cluster的数据被判定为属于两个大 的类别,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。因为需要数据点的坐标,这个方法的适用性也受到限制。但是效率是它的一个优势,在数据量大或者对聚类结果要求不是太高的情况 下,可以采用K-means算法来计算,也可以在实验初期用来做测试看看数据集的大致情况。

  • 首先任取(你没看错,就是任取)k个样本点作为k个簇的初始中心;
  • 对每一个样本点,计算它们与k个中心的距离,把它归入距离最小的中心所在的簇;
  • 等到所有的样本点归类完毕,重新计算k个簇的中心;
  • 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样本点归入的簇不再变动。

k-means的聚类过程演示如下:


视频

KMEANS均值聚类和层次聚类:R语言分析生活幸福质量系数可视化实例

探索见解

去bilibili观看

探索更多视频

  k-means聚类过程

k-means聚类分析的原理虽然简单,但缺点也比较明显:

  • 首先聚成几类这个k值你要自己定,但在对数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你自己也不知道k应该定多少;
  • 初始质心也要自己选,而这个初始质心直接决定最终的聚类效果;
  • 每一次迭代都要重新计算各个点与质心的距离,然后排序,时间成本较高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计算距离的方式有很多种,不一定非得是笛卡尔距离;计算距离前要归一化。

层次聚类法

尽管k-means的原理很简单,然而层次聚类法的原理更简单。它的基本过程如下:

  • 每一个样本点视为一个簇;
  • 计算各个簇之间的距离,最近的两个簇聚合成一个新簇;
  • 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最后只有一簇。

层次聚类不指定具体的簇数,而只关注簇之间的远近,最终会形成一个树形图。

层次聚类示例

通过这张树形图,无论想划分成几个簇都可以很快地划出。

以下以癌细胞细据为例,演示K-means和层次聚类法的过程。

> library(ISLR) 
> nci.labels = NCI60$labs 
> nci.data = NCI60$data 
> sd.data = scale(nci.data) 
> data.dist = dist(sd.data) 
> plot(hclust(data.dist),labels = nci.labels, main = "Complete Linkage", xlab = "", sub = "", ylab = "") # 默认按最长距离聚类
> plot(hclust(data.dist,method = "average"),labels = nci.labels, main = "Average Linkage", xlab = "", sub = "", ylab = "") 
# 类平均法
> plot(hclust(data.dist),labels = nci.labels, main = "Single Linkage", xlab = "", sub = "", ylab = "") #最短距离法


R语言鸢尾花iris数据集的层次聚类分析

阅读文章


Complete Linkage

Average Linkage

Single Linkage

可见选择不同的距离指标,最终的聚类效果也不同。其中最长距离和类平均距离用得比较多,因为产生的谱系图较为均衡。

> # 指定聚类数
> hc.out = hclust(dist(sd.data)) 
> hc.clusters = cutree(hc.out,4)
 > table(hc.clusters,nci.labels) 
nci.labels 
hc.clusters BREAST CNS COLON K562A-repro K562B-repro LEUKEMIA MCF7A-repro 12320000232000003000116042050001
 nci.labels hc.clusters MCF7D-repro MELANOMA NSCLC OVARIAN PROSTATE RENAL UNKNOWN 10886281200100103000000041000000> 
> plot(hc.out,labels = nci.labels) 
> abline(h=139,col="red") # 切割成4类

层次聚类划分成4类


随时关注您喜欢的主题


图中一条红线将簇划分成4类,很容易看出哪些样本各属于哪一簇。

以上是层次聚类法的结果,但如果用k-means聚类的话,结果很可能就不一样了。

> # k-means聚类> set.seed(2) 
> km.out = kmeans(sd.data,4,nstart = 20) 
> km.clusters = km.out$cluster 
> table(km.clusters,hc.clusters) # 两种聚类结果的确有差异,k-means的第2簇与层次聚类的第3簇一致 
hc.clusters 
km.clusters 
12341110092008039000420700


可下载资源

关于作者

Kaizong Ye拓端研究室(TRL)的研究员。在此对他对本文所作的贡献表示诚挚感谢,他在上海财经大学完成了统计学专业的硕士学位,专注人工智能领域。擅长Python.Matlab仿真、视觉处理、神经网络、数据分析。

本文借鉴了作者最近为《R语言数据分析挖掘必知必会 》课堂做的准备。

​非常感谢您阅读本文,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!

 
QQ在线咨询
售前咨询热线
15121130882
售后咨询热线
0571-63341498

关注有关新文章的微信公众号


永远不要错过任何见解。当新文章发表时,我们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您推送。

技术干货

最新洞察

This will close in 0 seconds